四洋地理学:帝国晚期的海外移迁浪潮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4天前

高度闭抑的华夏农耕模式和恋土格局,直到明清才开始发生动摇,出现了华夏居民向海外移迁的缓慢潮流。点燃这种“出洋”欲望的,无疑是“郑和下西洋”事件。他的舰队在马六甲和印尼(如三宝垄)建立起小规模的殖民地,用作兵营、物资采购站及其仓库,为此后的南洋华侨社会奠定了基石。尽管朝廷此后继续抱守海洋封锁政策,甚至不惜发动剿倭战争,但移迁的暗流一旦开始涌动,便势不可挡,并在帝国衰微时刻汇成宏大潮流。福建广东居民,以客家人(主要成员为造反失败后残留的太平天国将士)为先驱,背弃世界中心(“中国”),向东洋、南洋、西洋和北洋四个方向出征,形成“四洋移迁路线图”的主体叙事框架。
东洋:主要指东亚海域对岸的日本,有时也包含琉球(冲绳)和朝鲜半岛(尤其是晚清时期外交语境中)。甲午战争之后,作为胜利者的日本,以近代化的成功经验诱惑中国知识分子,令大批青年学子踊跃赴日留学,求教于德先生(科学)和赛先生(民主),并在190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。(这些留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政治人物如陈天华、秋瑾、徐锡麟、邹容、黄兴、宋教仁、蒋介石、廖仲恺、汪精卫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周恩来、董必武和蔡锷等,文人如鲁迅、郭沫若、傅抱石、李叔同、胡风、周扬、田汉、夏衍、欧阳予倩、何香凝等)。此外,来自福建、浙江沿海的商贩也赶赴日本经商,两者汇聚成东洋华人移民的基本阵列。
南洋:其地理目标包括东南亚海域,包括越南、泰国、马来半岛、新加坡、印尼群岛,后期则被淘金梦所勾引,路线继续向东南延伸,直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。明清之际,福建、广东沿海居民就已开始出洋贸易、务工和垦殖。19世纪—20世纪初,英国与荷兰殖民者在马来西亚发现锡矿,在印尼发现橡胶树资源,亟需勤奋而廉价的工人,于是贫苦华人踊跃响应,而有钱人也伺机而动,最终形成闽南、潮汕、客家为核心的华商网络。经南洋线实现移迁的华人,目前估计总数在3,000万以上,显然已是“四洋”之最。(据统计,截止到2024年,海外华人移居国前10名分别是:印尼1120万,泰国700万,马来西亚690万,美国580万,新加坡310万,加拿大200万,澳大利亚145万,法国80万,南非50万,英国50万)
西洋:初期专指欧美(尤其是英国、法国、葡萄牙等殖民国),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和整个美洲。推动该潮流的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,他们以“上帝之手”推动第一轮灵魂(信仰、思想和知识)的交流。从1870年代起,以容闳为代表的留学生逐批踏上欧美土地。19世纪中叶加州发现金矿,引发大批闽粤华人以“卖猪仔”方式赴美,此后又加入美国西部铁路的艰辛工程。这方面的案例,恐怕还应包括古巴和秘鲁的苦力贸易。所有这些早期劳工和学生,以肉躯为石板,以血汗为沥青,替20世纪的留学生和知识移民,铺就了奔赴西洋的康庄大道。
北洋:原为中国北方沿海(直隶、山东、辽东)及渤海和黄海海域的称谓,并不直接指涉国外,但在移民地理学里,却被延展为北方的跨境移民方向——朝鲜半岛北部、俄罗斯远东地区(海参崴、伯力、外贝加尔),以及满洲里、蒙古国与西伯利亚一带。该区域在清代被视为流放之地,是严寒、拓荒、政治避难和苦役的象征。清末开放中俄边境贸易,华人移居符拉迪沃斯托克(海参崴)、哈巴罗夫斯克,主要从事农业垦殖和药材毛皮贸易。此后,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,20万华工充当了主要角色。华侨社会就此逐渐形成。
但出乎意料的是,北洋路线在20世纪经历过三次大清洗:沙俄扩张期(1900),爆发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;中苏冲突期(1929),爆发了中东路战争后的驱逐与迫害事件;斯大林大清洗期(1937–1938),海参崴及整个远东华人社区以“间谍罪”而遭遇灭绝性摧毁。以上三次大清洗导致至少60万华人被杀、投入劳改营或驱逐出境。北洋华侨社会灰飞烟灭。

在“四洋地理学”的叙事中,华夏居民的移迁欲望,尽管倍受挫折,却在东洋、西洋和南洋三线赢得了终极胜利。印尼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,1960年代,当地华人曾因某种政治原因而遭大肆屠杀,但华人人口此后竟急剧反弹,到2024年,已经多达1,100万,跃居全球华人移民国家首位。在澳籍中国女作家丁小琦的剧作中,“四洋”中的三洋是华人的“天堂之门”(澳籍华人女作家丁小琦剧作《天堂之门》,1994年和2017年两度在墨尔本上演,描述80-90年代中国留学生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务工的艰辛历史。该剧名暗示了中国人对南洋线的基本判断),只有北洋是“地狱之门”,成为苦难、毁灭和死亡的暗黑象征。
附:各国华人(族裔)人口排名(不含港澳台)
排 名 | 国 家 | 华裔人口 | 来源说明 |
1 | 印度尼西亚 | ~1,120 万 | 根据 VisualCapitalist 及 Juwai 数据 可视化资本主义juwai.asia |
2 | 泰国 | ~700–1,000 万 | 同来源估算 可视化资本主义juwai.asia;Wikipedia 表示 11–14% 总人口,若按 7 千万人口估算,亦在此区间以内 维基百科 |
3 | 马来西亚 | ~690–740 万 | VisualCapitalist/Juwai 同源数据 juwai.asia可视化资本主义 |
4 | 美国 | ~520–580 万 | 美籍华裔人数估算 juwai.asia可视化资本主义 |
5 | 新加坡 | ~309 万 | 参考 Juwai / Statista 数据 juwai.asia;Wikipedia 指其为华人为多数国家 维基百科 |
6 | 加拿大 | ~170–195 万 | Juwai / Statista 估算 juwai.asia;Wikipedia 给出加拿大 150 万左右华人维基百科 |
7 | 澳大利亚 | ~140–145 万 | Juwai / Statista 数据 juwai.asia;Wikipedia 数据支持 维基百科;同时澳大利亚统计局 2021 年族裔数据为 139 万 维基百科 |
8 | 法国 | ~75 万 | Juwai 给出约 75 万 juwai.asia;VisualCapitalist 给出 80 万左右 可视化资本主义 |
9 | 南非 | ~35–51 万 | Juwai 数据为 35–51 万 juwai.asia;VisualCapitalist 为 50 万左右 可视化资本主义 |
10 | 英国 | ~43–48 万 | Juwai 数据为 43–48 万 juwai.asia;Wikipedia 为 50 万华人(2021) 维基百科 |
11 | 意大利 | ~30 万 | Wikipedia 意大利华人 30.8 万(2024) 维基百科 |
12 | 西班牙 | ~22 万 | Wikipedia 西班牙华人 22.4 万(2022) 维基百科 |
13 | 德国 | ~16 万 | Wikipedia 德国华人 16.3 万(2024) 维基百科 |
14 | 荷兰 | ~8.4 万 | Wikipedia 荷兰华人 8.4 万(2022) 维基百科 |
15 | 葡萄牙 | ~2.8 万 | Wikipedia 葡萄牙华人 2.8 万(2023) 维基百科 |
16 | 俄罗斯 | ~1.96 万 | Wikipedia 俄罗斯华人 1.96 万(2021) 维基百科 |
17 | 比利时 | ~1.45 万 | Wikipedia 比利时华人 1.45 万(2024) 维基百科 |
18 | 瑞典 | ~4.2 万 | Wikipedia 瑞典华人约 4.2 万(2024) 维基百科 |
19 | 丹麦 | ~1.5 万 | Wikipedia 丹麦华人 1.51 万(2020) 维基百科 |
20 | 希腊 | ~2.5 万 | Wikipedia 希腊华人 2–2.5 万(2024) 维基百科 |
本文根据2025年澳中博览会论坛演讲腹稿写就
2025年8月16日于墨尔本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