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氓的盛宴
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
本书原为作者博士论文,经修改增补后,由三辉图书出版公司购买新星出版社书号后出版,问世仅一个月,尚未来得及举办首发式,就被当局查禁,与之同时查禁的还有近十本图书,其中包括张怡和的《往事并不如烟》。所以它是一本“零首发”的思想图书。但本书的命运此后却出现了戏剧性反弹:本书一直在互联网上销售,成为最热销的学术书籍,数年中卖出20-30万册,成为作者所有作品中买的最好的一本,在诗歌与当代艺术领域影响犹甚。它所谈论的话题,直到今日还有重要的现实认知意义。
【戴错的帽子】在悉尼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,闹出了一个乌龙:办事员给朱大可误戴硕士帽,而在拍照后才发现他是本届唯一的博士,这才改戴了圆形的博士帽,而这张乌龙照片却成了他本人的最爱。
在本书第一章中,
朱大可如是说:
早在八十年代,流氓主义打开了自己的话语通道,成为先锋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主流;而在九十年代,国家主义话语卷土重来,成为支配公众心灵的利器,而其间出现的金庸的《鹿鼎记》,是流氓主义和国家主义互相拥抱的初级实验;最后,在21世纪零年代,以《英雄》为标记,这两者由对峙走向了完全的媾和。这既是意识形态的结盟,也是美学的联姻。武士的剑法和暴君的箭法被调度进了统一的场景,流氓主义的潇洒美学(江湖刺客的情义风采)和极权国家主义的整齐美学(整齐划一的军队阵列)相得益彰,共同构筑起了“和平”壮阔的文化景观。
《流氓的盛宴》到底写了什么?
它为什么被禁?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坏书?
请看本书基本内容
《流氓的盛宴》目录
绪 论 中国流氓学简史
一、流氓研究的不同论域
1、流氓的古代分类;2、狭义流氓学;3、广义流氓学;4、“流氓”和“流氓主义”的语义辨认
二、现有流氓学成果及其缺憾
1、流氓学简史;2、流氓学的主要类型;3、流氓研究的成就与缺憾
第一章 国家主义转型及其美学跃进
一、国家主义的话语转型
-
国家美学的初次转型;2、国家美学的二度转型;3、红色话语的苏醒;4、帝国话语的泛滥;
二、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
1、流氓国家主义的崛起;2、历史、对偶制和对偶循环
第二章 身份与话语:流氓的故乡
一、中国社会的身份秩序
-
三重身份的迷津;2、身份的辨认程序;3、身份秩序的间隙性瓦解
二、身份的修复
-
流氓之痛和身份焦虑;2、身份的修复;3、代偿与替身
第三章 流氓话语:反讽的新世界
一、色语、酷语和秽语
-
色语:密室生涯的终结;2、酷语;风行数千年的公共话语;3、秽语(脏词):父权对母权的政变
二、流氓叙事
-
言说与书写的叙事功能;2叙事中的流氓偶像
三、阅读与书写的反讽
-
话语的正谕体系;2、话语的反讽体系
四、当代流氓主义的话语模式
1、当代流氓主义的日常美学;2、现代流氓话语的基本类型
第四章 1920~1960:当代流氓话语的历史起源
一、“五四”和“新文化”:酷语的起源
1、五四运动的身体酷语;2、新文化运动的酷语关键词;3、“新流氓主义”:酷语、色语和秽语的起源
二、酷语的演进:鲁语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
1、“鲁语”的崛起;2、“恨语”及其鞭子语像
三、上山下乡:新流氓话语的摇篮
1、红色流氓的政治挫败;2、地下沙龙:意识形态的反叛象征;3、民间话语的三位一体
第五章 1980: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
一、八十年代的流氓语境
1、新流氓起源:身份的总体危机;2、酷语的租借;3、色语的租借;4、流浪话语的租借
二、崔健摇滚:本土流氓话语的崛起
1、中国摇滚的诞生;2、崔健:一无所有的流氓
第六章 非非、莽汉、撒娇:流氓话语的诗歌摇篮
一、先锋诗人:流氓话语的先驱
1、流走的命题;2、校园先锋主义;3、第三代实验诗歌大展
二、“非非主义”和流氓美学
1、话语革命来了;2、第一个“下本身”
三、“莽汉主义”与草莽诗学
1、口语大爆炸;2、盲流的游吟诗人
四、撒娇派及其犬儒哲学
1、耳朵的失误和诗歌夜莺的歌唱;2、新犬儒主义的兴起
第七章 王朔主义:众痞的玩世喜剧
一、小说反讽的苏醒
1、刘索拉与学院嬉皮文学;2、徐星:流氓叙事的先驱
二、“王朔主义”的诞生
1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;2、话语的复仇;3、王朔式反讽
三、电影与美术的视觉变法
1、第五代导演的话语变法;2、视觉艺术的颠覆运动
第八章 1990~2000:文学里的流氓面容
一、痞子短语和流氓的面容
1、文化衫和泼皮短语;2、新痞子主义造型的诞生
二、乡村叙事:农民的仇恨与暴力
1、杨争光的方言叙事;2、莫言的肉刑之歌;余华的喋血书写
三、流氓小说三部曲:手淫物语
-
废都,北方旧文人的阳具;2、米:江南流氓的欲望和病毒;3、王小波:色语大爆破的英雄
四、从优雅色语到自戕的尊严
1、虹影的优雅色语;2、棉棉:话语的自戕
第九章 口语、口吃、口交:后流氓主义的夜宴
一、口语地带:“新父亲”的面容
1、新口语小说:美元下的身份辨认;2、反讽叙事和正谕批评的冲突
二、口吃时刻:“结结巴巴”的先锋诗歌
1、伊沙的文化口吃;2、民族图腾和小便叙事
三、口交世代:“下半身”的造反宣言
-
“下半身”审判“上半身”;2、生殖器万岁,万岁,万万岁
四、“盘峰论战”:茶壶里的风暴
-
口语还是书语,这是一个问题;2、群雄逐鹿话语权力场
五、学术国家主义的崛起
1、国学复兴和“人文精神”讨论;2、知识界大裂变
第十章 视觉符号的解构运动
一、行为艺术:吃婴还是弑父
1、行为艺术年:2001的暴力叙事;2、“吃婴”和行为艺术的孤立状态
二、纪录片的流氓主义视界;
1、吴文光的“流氓关怀”;2、何处才是流浪的“彼岸”;3、记录美学:第一现场的目击证人
三、建筑的非国家主义化
1、摩天大楼的阳具政治;2、高楼顶部的“形而上学”;3、帝王话语的解体
第十一章 消费叙事、大话革命和符号资本
一、“消费叙事”及其流氓(妓女)的转型
1、蝴蝶的尖叫;2、乌鸦的舞蹈
二、白与黑:摇滚的裂变
-
九十年代的摇滚疗法;2、何勇:愤怒与退离;3、张楚的小男孩心语
4、地下摇滚的隐形滚动
三、零年代的大话革命和大话美学
1、脂粉英雄和无厘头话语;2、网络群众的大话运动;3、知识份子话语专权的终结;4、网络口蹄疫;5、结语:流氓主义的“天鹅绒革命”
四、色语的策略、逻辑及其敌人
1、色语的递进策略;2、色语的“四项基本原则”;3、两大“叙事”的世纪交战
五、流氓主义的“天鹅绒革命”
附录1:流氓的精神分析
附录2:主要参考文献
后记
再请看作者自述
后 记
“流氓”是一个长期纠缠着我灵魂的问题。在1994年,我为了写作《流氓的精神分析》,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,做了将近十万字的笔记(这些笔记在一场离婚的浩劫中荡然无存),并最终凝结成一个近两万字的文本。这是我研究流氓问题的精神起点。那个文本后来成了有关流氓问题的重要文献。
我出走澳大利亚的过程,仿佛是对《分析》一文的身体性回响。将近八年的悉尼侨居生活,令我深切感受到了作为“精神流亡者”的尖锐的内在痛楚。我和那个我所居住的都市及其文化语境格格不入。由于个人生活的种种难以言喻的困境,我不得不以“异乡人”的身份漂泊在南太平洋上,像一枚自我闭抑的葫芦科果实。这种漫长的生命经验,融入了我对流氓的理性探查。
自1999年3月开始这个课题的研究、资料收集和写作以来,我的流氓研究至今已经持续了六年,其中初稿的写作时间为5个月左右,但此后的修改期却长达3年之久。整个书写过程跨越了两个世纪,可谓是一次“跨世纪写作”。另一方面,它也是一次横跨澳洲和亚洲的洲际写作。这种时空上的两重转换或飞越,构成了本书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背景。
首先,必须感谢我的导师、历史学和社会学家冯崇义先生,如果没有他的严格指导,本书的完成是不可思议的。由于我本人在三年期间离开悉尼返回中国,冯崇义先生多次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往返,提出了大量精彩的意见,也为我纠正了一些政治学和历史学上的谬误。他的睿智和洞察力给了我很多帮助。
2001年3月,我辞去了我在悉尼的《澳华时报》和新南威尔斯州教育部的职务,携母亲返回上海,开始了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构思。我去过北京、南京、成都、武汉、青岛、深圳和香港,在许多访谈中获得了灵感,也收集了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。诗人张小波、李亚伟、马松、柏桦和杨黎,小说家北村,音乐人江小鱼、批评家张闳、叶檀、刘擎等,都给予了诸多的支持。本书中的不少观点都来自与他们交谈的启示。
感谢张颐武、郜元宝等友人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。也感谢我在澳大利亚的同事、现任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钱超英君,他有关澳大利亚华人文学的著述,尤其是用身份理论阐释海外华文文学的思路,曾给以我重要的启示。
本书的完成还应当感谢我的母亲。她在八十七岁的高龄之上,身患重疾,每年入住医院多达六次,急需我的全力照料,却仍然支持我的写作。她的理解为我的思考和写作提供了动力。
2005年8月30日于上海莘庄